——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专题讲座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
为深化“思想道德与法治”课程教学改革,破解教学“空泛化”难题,提升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,9月3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“破解‘空泛化’:如何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接‘地气’、有‘生气’”专题讲座,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晓东主讲,思法课全组教师参加。
专题讲座通过主题讲授与互动交流,为一线教师提供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指导,推动思法课教学高质量发展。讲座中,陈小东副院长以“破解‘空泛化’”为核心,结合多年教研经验与实际案例,从教材框架与教学设计两大维度展开深入讲解:思法课需立足“四维核心框架”——理论根基(明确学术依据)、时代坐标(紧扣新时代内涵)、实践路径(落实素质提升机制)、目标导向(锚定育人价值),打破“就教材教教材”的局限,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内容,教师要以“理论课堂”夯实知识基础,通过“拓展课堂”拓宽认知边界,借助“行走课堂”实现知行合一,构建“立体化”教学体系。
在互动交流环节,教师们围绕“如何将理论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表达”“如何选取接地气案例”等痛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,陈院长表示,教学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,鼓励教师从学生日常、专业场景(如医疗、职业伦理等)中挖掘案例,以真实情境引发共鸣。他强调,备课需兼顾“备理论”“备学生”“备方法”,注重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,让学生在互动与体验中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升华。参加专题讲座的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何青青老师表示:“讲座颠覆了传统备课思维,三重备课观让我更关注学生需求。”李婷婷老师作为新教师感慨:“四维框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路径,让我对‘铸魂育人’有了更深理解。”刘颖老师则计划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、鲜活丰富的“教学案例库”,及时捕捉能与课程内容结合的社会热点,将“行走课堂”融入教学。思法教研室负责人刘文静老师表示,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,推动教师将所学转化为实践,持续探索“接地气、有生气”的教学模式,增强课程的思想性、实践性与感染力。
此次讲座不仅为思法课教师提供了破解“空泛化”的实操方案,更激发了教学理念的创新与革新。老师们认为这些策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,为后续教学提供了“工具箱”。下一步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以教学改革为抓手,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,助力培养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时代新人。
供稿/供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
编审/ 宣传统战部 范蓉